政协委员王海京:应加快航空医疗救援建设并建立保险机制!
发表人: 航空救援网 发布于:2019-11-20 00:00
发布时间:2019-11-07 文章来源:海森停机坪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海京在两会期间建议,现有航空医疗急救机构在运行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应加快航空医疗救援建设,并建立相应保险机制,让航空医疗救援真正惠及大众。
我国航空医疗救援刚起步 诸多困难待解决
近年来,随着国民外出旅游人数的不断上升,我国公民在境内外遇险、突发疾病后的长距离大跨度医疗急救需求不断上升。在突发意外时如何能从危险中把人“救出来”、“转出去”并得到有效救治,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和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而专业航空医疗救援无疑是快速有效处理此类情况的最佳途径和手段。
作为目前国内最专业的航空医疗救援团队之一,中国红十字999专业航空医疗救援机队拥有两架救援直升机、两架救援固定翼飞机、两辆救援专用车和100余人的航空医疗救援队,能够满足全球航空救援需求(新京报2018年9月曾报道)。
但是,王海京指出,航空医疗救援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建设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航空医疗救援体系的氛围还没有形成,现有航空医疗急救机构在运行中还存在诸多困难。他建议,应出台政策、营造氛围,鼓励有能力的机构开展航空医疗救援业务,科学规划整体布局,加快推进我国航空医疗救援事业发展。
同时,应制定相关标准,规范航空医疗救援行为。目前国内多家机构开展了航空医疗救援业务,但水平参差不齐。从资质上看,部分企业并不具备医疗资质,也无专门的航空医疗人才团队。设备设施方面,大多数使用普通民用航空器进行临时改装。上述情况会带来诸多医疗安全和飞行安全隐患。为此,王海京建议,制定航空医疗救援相关标准,尤其是飞行器标准,对行业进行规范。
此外,医疗救援飞机在执行任务中遵循的是我国通用航空的飞行审批程序,相对而言程序较为复杂,影响了救援效率。“救人如救火”,王海京建议在航线申请、起降时间、机位等方面简化审批流程,给予执行救援任务的医疗飞机优先保障,确保航空医疗救援高效进行。同时,各地机场应将抢救人员生命的急救飞行与公务飞行明确区分,严格执行民航局有关规定,对急救飞行予以免收航空性业务收费,进一步降低急救飞机运行成本,减轻患者负担。
建立保险机制让航空医疗保险救援更可及
航空医疗救援无疑是快速有效处理此类情况的最佳手段,但航空医疗救援居高不下的高额费用,导致大多数群众无法享受到航空医疗救援带来的高效便捷。作为航空医疗救援的先行者,北京市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早已开始了探索。999与多家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了面向国际国内的航空医疗救援保险服务产品,使更多百姓享受快捷高效的航空救援服务,让改革创新的成果惠及普通民众。航空医疗救援保险服务产品分为很多种类,价格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这其中还有短期保险。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则是通过航空医疗救援保险产品来带动、支撑航空医疗救援服务,从而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航空医疗救援体系,让航空医疗救援惠及普通大众。如美国,基于超高的商业保险覆盖率,每位公民购买的商业保险里都含有航空救援服务;欧洲国家主要采用会员制与公益结合的模式,在国家强制社会医疗保险之外,大力推动商业化的航空医疗救援保险产品,鼓励大众积极加入航空医疗保险会员,带动了航空救援体系的良性健康发展。
但是,王海京指出,商业保险公司在航空医疗保险领域渗透率不足、险种适配度不高、覆盖范围小。国民自身出境保险购买意识的缺失,导致我国公民出境遇突发事件时无法通过保险享受航空医疗救援服务。少数购买航空医疗保险的人群,也往往只能选择西方国家保险公司的产品。而事实上,一旦境外出险时,西方国家的保险公司也往往会进行二次分包,选择我国航空医疗救援团队实施救援。这无形之中提高了患者付出的救治成本,并使救援流程复杂化,“我国目前航空医疗保险的空缺,影响了航空医疗救援作用的发挥。”
为此,王海京提议,借鉴国际经验,推出面向国际国内航空医疗救援保险服务产品,同时出台我国出境公民航空医疗救援强制保险,切实保护出境人员生命和健康,使国人在国内各个城市、各个国家,一旦突发意外或疾病都能享受专业的航空医疗救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