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反思:由R66坠江事件看国内直升机坠水应急救援能力
发表人: 发布于:2016-08-25 00:00
周三,黑龙江九州通航一架R66直升机在齐齐哈尔市进行飞行训练时坠入嫩江浏园水域,直升机上3人逃出。
这已经不是今年第一起直升机坠水事故了,5月1日河南永祥通航一架R44直升机执行空中游览业务(有批复的飞行计划)。11:14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起飞,11:20失去联系,后经确认直升机坠入水中,机上4人2人遇难。
水域突然变成了直升机事故的重灾区,比如密云水库就掉进去三架!局方和各公司都针对涉水飞行做了许多规定,然而实际上坠水事故还是不停发生,为什么呢?
凡事讲求平衡,我们考虑了对因的控制,却往往忽视了果,本文从后果的角度出发,才能保障人员安全,提高生还率。(预警:由于必要的逻辑推理和事实佐证,本文真挺长的。)
直升机坠水事故bow-tie风险模型
直升机坠水究竟有多危险?
5倍
根据直升机适航专家组报告,在水面飞行的固定翼飞机为0.4/100,000小时,而直升机发生事故的概率为2.0/100,000小时,高达固定翼事故率的5倍!
2/3
中国2009年至今国内共发生直升机坠水事故8起(附录1),25名机上人员中12人遇难。而1979年至2006年46起加拿大直升机水上事故中,124名机上人员中仅有27人遇难。
无论加拿大还是中国直升机坠水机上人员的存活率均较低,中国情况更加严重,仅为加拿大的2/3。
为什么生还率这么低?
直升机的下沉以及由于其重心较高而发生的翻转,在33起直升机迅速下沉的事故中有15架飞机是倒置着沉下去的。
被水淹没的驾驶舱将机上人员困住并使其迷失方向,最终使人员窒息,加拿大遇难人员中63%是由溺水造成的。
俄罗斯米-14直升机演习中坠海并翻转
真的没时间救援么?
错,既然有生还率,说明还是有救援时间的,那么究竟多长时间内救援人能生还呢?
救援可用时间可分为两个时间段:自救援时间和外界救援时间。
自救援时间:根据各人的屏气能力不同时间通常持续30至90秒,水下逃生训练中以40秒为基准。
外界救援时间:受人体氧储备的限制,超过自救时间后外界应急救援时间仅为6分钟(理论时间),超过此时间大脑开始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死亡。
尽管救援可用时间非常短暂,但是如果能够及时救援,生还的可能性非常高。
应该如何救援?(重点)
自救援
国内目前直升机坠水的救援方法非常匮乏,遇难人员中83%未能逃出驾驶舱,在案例中有些人在紧急情况下甚至使用错误的方式,那么应该如何做到正确自救援呢?
机组
91部和《直升机安全运行指南》中都建议机组成员应当接受“水下逃生训练”,无论作业是否属于规章规定的涉水飞行,进行必要的水下逃生特训(国内有训练机构),能够正确掌握水下逃生的步骤和操作要点并进行实践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飞行员理论上都是最后离开直升机的人,当时必然已经坠水。
图:直升机水下逃生训练模拟舱。
乘客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乘客参加水下逃生训练的可能性较低。在7.21楚雄事件中遇难的机上乘客一直留在自己的座位上,保持抓牢前座靠背的防冲击姿势,身上的安全带完全没有解开。因此,飞行前为乘客提供正确的自救援指南说明非常必要,AC-91-FS-2016-33《空中游览》也对乘客的安全简介有对应要求。
比较全面的自救援指南建议包括以下内容:
说明安全带的解开方法;
检查主次紧急出口的逃生路径,确定紧急逃生出口的参考物品;
如果穿戴救生衣,检查救生衣的水密性和触发装置;
如果需要乘客自行打开舱门,说明和舱门打开方法;
接受坠机位置;
入水前做好防冲击姿势,在下沉前大口呼吸;
入水后,睁开双眼在到达水面前屏住呼吸,一手放在安全带上,一手放在逃生出口参考物品处或附近;
预测并为突然的下沉和翻转做准备,
待水大量涌入驾驶舱,内外压强接近平衡时解开安全带,并按照预先逃生路径逃出;
如果穿戴救生衣,只有逃出直升机后才可以充气。
图:7.21楚雄事故中的直升机打捞出时舱门仍关闭。
外界救援
由于机上人员在自救援时身体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无法仅靠个人力量游至安全地带,或者机上人员由于精神压力过大或客观限制无法逃出,如3.20合肥黑飞事件中驾驶员已逃出驾驶舱,但是未能游到岸边。一旦出现坠水事故,必须要充分利用宝贵的6分钟外界救援黄金时间,那么应该如何利用呢?
通过表2可以看出,国内外界救援主要借助9种力量,使用较多的为附近船只、水务局、打捞公司。外界救援可分成两个部分来部署:现场救援和事后救援。
现场
现场救援主要依靠附近船只和水务局、救助打捞局在各个水域部署的应急救助力量。
附近船只是现场直接救援的最有效手段,在6起有人员幸存的事件中,5起附近有船只经过,如果3.20合肥黑飞事件中周围有船只及时前往救援,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哈德逊河迫降事件中也曾提到,如果飞机不得不迫降在水面上,理想位置是靠船附近,以便能在飞机下沉前及时获救。
图:N106US航班迫降在曼哈顿来往渡船的码头附近。
水务局和救助打捞局在各个水域都部署有应急救援力量,如东海救助局从黄海中南部至台湾海峡南部共部署了28个待命位置。应急力量的部署能够保证专业的水上部门能够快速赶到,4.20密云水库事件中即是有水务局的一艘船只在附近作业,发现事故后便迅速赶到现场救援并报警,同时将两名受伤飞行员救至船上。
由于水下救援操作难度较大,建议现场救援力量最好配备专业的潜水员,以便能够获得更充足的水下时间解救被困机内人员。7.20幸福通航事件中尽管救生艇迅速赶到,但艇上只有救生员并未配备潜水员,增加了救援难度,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充分利用最佳救援时间,最终5人遇难。
事后
事后救援以打捞为主,使用较多的是聘请专业的打捞公司和水务部门。国内目前有许多义务水上打捞团队如蓝天救援队也在各种水上救援中频繁出现。
图:义务打捞团队参与打捞现场。
综合考虑现场救援和事后救援需求,建议直升机运营商的应急响应系统包括以下内容:
包括现场救援和事后救援两种应急力量准备,现场救援建议在6分钟完成机上人员救援工作;
与当地水务部门事先交流联系,作业区域经过内陆水库、河流的,如果当地水务局在该水域有救助力量部署,建议与其建立联系,获得其应急支援;
作业区域为沿海区域的,可以与救助打捞局建立联系,获得其应急支援;
建议与水域附近配有潜水员的专业打捞公司或义务水上救援队建立应急响应支援机制。
对于长期固定且经过水域的作业区域,可以充分借助使用船只在水域工作、活动的当地群众的力量。
应急安全设备
应急安全设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遇险人员争取更多的生存时间,比较有效的是救生衣、机载浮筒。
救生衣包括浮力材料填充式和充气式,规章并未对救生衣材质有任何要求,不过对于穿着时机等在91部第91.417条和AC-91-FS-2016-33《空中游览》5.2章节中还是有明确要求,有需要的可以自行查阅,但是建议只要是作业区域经过较大水域的直升机都配上救生衣,价钱也不贵,以防万一。
机载浮筒包括充气式和固定式,价钱小贵,有成功使用案例。2010年7月4日一架AW139在香港坠海的事件中,机上13名人员就是借助预先开启的机载充气浮筒在直升机浮水的短暂时间内安全撤离,并被附近船只救起的。
图:香港消防船将AW139直升机残骸(黄色浮筒下)拖往岸边。
总结:
在遵守局方和公司标准规定的基础上,从自救援、外界救援、安全设备三个角度出发采取措施,提高直升机坠水特情的应急处置能力,减轻直升机坠水事故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才能实现对直升机坠水风险的综合管控,进而降低直升机坠水的可能性和危害性,提高直升机坠水的生还率,相信水域将不再是直升机事故的重灾区。(来源:微信“copter”)
附录1:2009年-2016年国内直升机坠水事故